首页 >> 学院动态 >> 详细内容
学院动态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学生赴如皋开展 “行走的思政课”研学实践活动
日期:2025-04-23 09:56:44  发布人:tw  浏览量:126

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感悟乡村振兴与生态环境保护成果,马克思主义学院于4月19日组织青马社、“模拟政协”社团、“行走的课堂”社团、江海文化研习社近50余名成员赴如皋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研学实践活动。

首站,同学们来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纪念馆内1300余幅图片、700余件实物,生动还原了红十四军在通海如泰地区开展武装斗争的壮烈历程。大家跟随讲解员,重温这支江苏境内唯一中央红军序列部队的英勇事迹。在参观完成后同学们不禁感慨“先烈们用生命诠释的信仰与担当,激励我们珍惜当下、勇担使命。”

图片1_副本.png

图片2_副本.png

学习江海文化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江海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开拓者,理应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二站,大家走进被誉为“中国明末第一园”的水绘园,这座园林不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示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之美,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历史与自然交融,“一砖一瓦皆是文化密码,一草一木皆含历史智慧。”

下午,大家来到了平原池村,平原池村作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示范点,以“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展现了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在这里同学们与当地村民进行交流,同时参观了智慧农业大棚、农耕民俗文化馆等,了解其“设施好、环境美、融合强”的运营理念,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翻新房子’,而是要让文化留住乡愁,让产业激活活力”。

图片3_副本.png

活动尾声,社团成员来到龙游湾生态景观带。这片昔日的工业岸线,通过拆除非法码头、新增造林200亩等生态修复工程,蜕变为“水清岸绿、鸟翔鱼跃”的生态长廊。大家沿江徒步,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红色基因永不过时,传统文化历久弥新,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在完成研学实践活动之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将把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转化为前行动力,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融入创新实践,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组织此类融合性实践活动,引导成员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为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图文:朱海燕   编辑: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