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知公告 >> 详细内容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开展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南通职业大学校内选拔赛的通知
日期:2021-01-19 00:00:00  发布人:tw  浏览量:902


各学院: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引导我校学生努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踊跃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按照团中央《关于组织开展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预通知》有关要求,学校决定组织开展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南通职业大学校内选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背景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创新的奥林匹克,每两年举办一届。自1989年第一届挑战杯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规模发展到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近2000所高校,已成为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领域中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参赛范围最广的群众性赛事,是当代大学生展现课外学术创新成果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舞台。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于2021年举办。

二、参加资格

凡在20216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在校生均可申报作品参赛。

三、作品类别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支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和战疫行动等6个组别形成社会调查报告,也可以按照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6个学科报送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四、选拔范围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20216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每件作品可由不超过3名教师指导完成。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五、作品申报

本次竞赛采用“分类申报、分类评比、综合评奖”的申报和评审办法,组织校内外专家对各院系申报的项目进行公开选拔。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类作品在申报时必须提供论文发表期刊的层级简介、影响因子等可以代表论文水平的说明性文件;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在申报时,必须附有研究报告,篇幅在3000字以上,并提供图表、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或照片,鉴定证书和应用证书需一同附上;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须提供调查报告或论文,论文篇幅在8000字左右,调查报告篇幅在15000字左右,如有照片、视频、问卷、图表、证明等其他支撑材料一并附后。

六、工作安排

1.各学院需在2021122日前完成项目摸底,进一步明确培育孵化项目,于12212:00前将附件1《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摸底简表》电子版发送至校团委邮箱ntvutw@163.com

2.各学院应在202138日前完成本单位参赛作品项目的选拔工作,依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规定完成对申报作品及作者的资格审查,组织教师对申报作品充分评估论证,择优推荐参加学校选拔赛。

3.各学院应在2021315日前将申报书、报告或论文及相关支撑材料等材料的电子版发送至校团委邮箱ntvutw@163.com

3.20214月,完成校内选拔评奖,评出一、二、三等奖。

4.20214月以后,备战“挑战杯”省赛。在学校竞赛的基础上,本着综合考虑、好中选优的原则,根据参赛类别的分布,研究确定参加省赛的备选作品,并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共青团南通职业大学委员会

2021119

附件1: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摸底简表.xlsx
附件2: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docx
附件3: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南通职业大学校赛报名表.doc.doc
附件4:竞赛章程.pdf
附件5: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指引.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