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全国高校“网上共青团·青年之声”建设工作推进网络视频会召开。中国青年网特约记者 马慧娟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11日电(记者 刘尚君)“过去高校团组织主要是做线下的活动,新形势下我们的工作需要从思维上跟进转变。‘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的建设,‘智慧团建’的思考,‘网上共青团’概念的提出,循着共青团深化改革的路径,为我们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方向。”5月9日,在参加完由团中央学校部、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办的全国高校“网上共青团·青年之声”建设工作推进网络视频会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团委书记宣飞霞有感而发。
团中央第一书记处书记秦宜智在2016年4月28日“青年之声”运行一周年暨“网上共青团”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全面启动和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他同时指出:“认识不到网络发展趋势,我们就会距离青年越来越远,不付出巨大的工作努力,我们的工作就会越来越落后于时代。”
一个信号是,“网上共青团”建设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课。一个实践是,“青年之声”的用户主体是青年学生,问题提出的主体也是学生。一个现实是,高校是青年的载体,高校共青团是青年学生和网络媒体的聚集地。
进一步提高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直接联系、直接服务、直接引导青年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总结经验、分析问题、集思广益,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高校共青团“青年之声”建设,为推动“网上共青团”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是此次电视电话会议的主旨,更是高校共青团“互联网+”时代下阔斧革新的不竭动力。
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党组书记、团中央“青年之声”综合服务办公室主任金东作《担当使命、直面挑战,努力将“网上共青团”建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主题报告。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 摄
“网上共青团”焕发新活力
一年栉风沐雨,百折不回。“青年之声”已取得历史性突破,塑造了团青关系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国各级“青年之声”累计阅读量30.28亿,问题留言总计132.90万条。共回答网友问题63.61万条。
一年铢积寸累,继往开来。“网上共青团”蓄势待发,为推动团的事业不断焕发新活力。
“网上共青团”如何扬帆起航?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党组书记、团中央“青年之声”综合服务办公室主任金东在此次会议上作了题为《担当使命、直面挑战,努力将“网上共青团”建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主题报告,与在座的100余位北京部分高校团学干部和通过网络直播收看视频的全国各省级团委学校部及3000多所高校团委负责同志做了深入交流。
他表示,要重点推进“青年之声”加快实现“四个融合”,即“青年之声”与共青团工作全面融合、“青年之声”与“青年之家”全面融合、团内团外全面融合、机关和基层全面融合。要秉承“‘青年之声’+‘智慧团建’=‘网上共青团’”的“两位一体”发展概念。
在宣飞霞看来,此次全国高校“网上共青团·青年之声”电视电话会议的召开,是高校“网上共青团”全面建设启动的开端。站在群团改革的制高点来看,它更为高校共青团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
剑已出鞘,直指长空。“青年之声”和“网上共青团”建设在高校共青团改革发展中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全国学校共青团新媒体运营中心执行主任李骥传达秦宜智同志4.28电视电话会议讲话精神并主持。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 摄
截至2016年4月底,全国开通“青年之声”平台的高校从最初试点的133所增至899所,覆盖区域的持续扩大,为准确把握青年学生脉搏建立了更加畅通的网络渠道。与此同时,高校“青年之声”平台专家人数达45.6万人,页面浏览量3.6亿人次,提问数达23.1万人次,回答问题数总计11.8万。活跃层级的逐步攀升,让青年学生的心里话、烦心事、新想法在“青年之声”上找到归宿和答案。
“‘青年之声’是促使团员青年面对面、心贴心的载体,在“互联网+”的时代,‘青年之声’运用网络新媒体拉近共青团与青年的距离,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平台抓手。”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团委书记李娜娜在采访中表示。
通过“键对键”、“面对面”实现“心连心”,各高校注重线下服务及时跟进,线上线下互动融合不断加深。通过构建青年学生的“服务区”,高校“青年之声”服务功能日渐强化。通过正在形成的校、院、班三级“青年之声”联动格局,联动机制实现了全校同步开展、共同推进的良性运转……“青年之声”硕果累累,为进一步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